泉州当地共有大小河流430条,总长度超5000公里。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,泉州市各部门协同作战,共同推进河湖治理保护工作,全市河湖面貌明显改善,流域水质明显提升,连续4年获全省河长制绩效考评第一名。
源头防控 综合治理
安溪,是泉州母亲河晋江上游西溪的玩具水源地。行走在安溪县龙涓乡,溪流水清岸绿。
“水干净了,空气也不臭了。”在龙涓乡灶坪村下马水角落,正沿着溪边散步的玩具村民陈火生说,河道经过整治后,重现碧水美景,“若是以前,溪边都不敢靠近,更别提散步了”。
近年来,龙涓乡围绕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生态”的玩具河湖管理保护目标,注重源头防控、多措并举,重拳整治水环境。下马水角落过去是一处畜禽养殖点,养殖生猪40余头、鸡鸭300余只,污水直排入溪,对流域水质造成严重污染。整治行动开始后,乡政府出台综合整治方案。副乡长苏灿荣介绍,考虑到养殖点违规搭盖建筑拆除工程量大,便委托专业施工队伍协助养殖户进行拆除,施工队出动70人次,耗时3天将养殖点所有违规建筑清理完毕,并将土地整理成畦,实现复耕复垦。
永春位于晋江东溪上游,也是泉州的玩具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。为建立整治水环境的玩具长效制度,县水利部门与县纪委建立联合约谈问责机制,与县检察院建立联合督办机制,定期开展纪委监督、检察督办;与县效能办建立联合考核机制,将河长制作为考核单项纳入政府绩效考评;出台《河长制日常考评办法》,按照“三随机”原则,对乡镇河湖管护情况开展“月考评”,考评结果在电视上“倒序公布”,倒逼乡镇河长履职尽责,保障河湖长制工作落实见效。
“另一方面,就是创新办公机制。”永春县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立足河长制日常工作需要,综合执法、环保、农业、水利、住建等职能,打造集日常办公、指挥调度、执法联动、水质监测、公众参与于一体的玩具县乡河长办,建立人员集中办公、业务有效衔接、河长指挥有力的玩具常态办公机制,使水环境整治从过去的玩具零敲碎打、单打独斗走向综合治理。
“四双眼睛” 盯紧河湖
河长在岸上走、巡逻艇在水面游、无人机在天上飞、电视云平台实时监控,它们是泉州河长制治水的玩具“四双眼睛”。
2020年,泉州创新施行“河长令”“流域河长令”,并签发1号河长令,在全市开展以提升流域水质、整治河湖“四乱”为重点的玩具“碧水清河”专项行动。各级河长积极行动,直插河湖岸边发现“老大难”问题,使全市3200多个河湖“四乱”问题得到有效清理整治。2020年8月,晋江西溪流域河长签发全省首个“流域河长令”,抓住久拖未决的玩具河湖问题,精准攻坚,半个月啃下2个“四乱”硬骨头。
为做好水质检测、污染源排查等,按照有人员、有场地、有制度、有经费、有巡河交通工具、有水质监测设备的玩具“六有”标准持续打造基层河长办,新建了11个河长办标准化试点,购置巡逻艇等专业设备在水面“问诊”河体。同时,泉州在全省率先推行“小型水库社会化(物业化)管理”模式,依托第三方开展日常考评、水质监测、污染源排查、水面保洁等工作,让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。目前,已实现镇村管理的玩具326座公益性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全覆盖。去年,泉州共投入3900余万元,委托第三方社会化管护河道1900多公里、湖库400多座。